工作二三事

工作二三事#1

我一直覺得台灣是一個學習技術的好地方,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也不用像中國大陸那樣很多人離鄉背井學技術那麼辛苦,但是台灣很多的技術停滯以及教學方式太過土法煉鋼了。

工作是為了追求心靈成長,談錢就太膚淺了

在我擔任模具工程師和工程主管期間,主要職責還是集中在技術層面,與業務部門的互動相對較少。當我轉職成為機構工程師並升為主管後,與業務部門的接觸變得日益頻繁,那時,我開始體會到擔任機構主管其實是一項相當磨人的工作。

尤其是事業群是由業務主管在領導的情況下,工程部門與業務部門在工作配合上的思維方式往往存在顯著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機構主管,除了必須具備一定水平的技術能力外,還需要有足夠的人際溝通與協調技巧,以便妥善應對兩個部門之間的差異和矛盾。

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有些人是要靠緣分

在我所接觸過的眾多工程師中,有好幾位都是自稱擁有現場經驗的產品(機構)工程師。這些人中,有些表現得相當出色,而有些則表現就真的不怎麼樣。但是,下圖討論的這兩位工程師,他們的表現已經超過水準了。
先不評論他們在技術方面的能力。單就他們在與客戶的互動、應對及駕馭供應商的能力來說,都讓人沒話講。這兩位工程師是少數有實務底子,還擁有溝通能力的工程師。
每當機構主管會議時,這兩位工程師的部門主管在提及他們的時候,我總是在心中想:這位部門主管究竟是燒了什麼好香,能夠找到這兩位工程師。

◎ 工作面向的延伸

我還記得我以前在做模具設計時,那時候去”金x實業”面試工程人員,一開始面試時,老闆對我說,他看了我的履歷,我的資歷很完整也有連貫性所以就找我來面試;但是面試完後,他對我說我在產品報價這一部份不太行,所以就沒有得到這份工作。這件事情為什麼會記的那麼清楚,是因為那時候老闆陪著他女兒一起面試,他要找一個懂工程又會成本報價的人來協助她女兒處理工作上的業務(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個富爸爸真好)。

從模具工程主管到機構主管的這些年來看了不少的履歷,也看了不少人的背景,有時我也會看他們之前的工作背景以及他們之前待的公司以及現在待的公司在人力銀行上面的徵才狀況,然後確認他們的經歷是否有連貫性,所以可以看到很多這種跨界的機構(產品)工程師,雖然對他們的跨界轉型感到很敬佩,但是在經過幾次面試後,就真的不得不放棄了,因為有些人的轉型,是等著人在教他,做個一兩年就想換工作,而不是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設計。

如果你有了模具以及射出成形現場的歷練,你想要轉型換工作,這會是一個加分的選項,即使你想要轉型做其他的,盡量選擇跟你目前本身有關連性的相關工作,將你自己的工作面向延伸,這樣會有比較大的幫助。